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。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医疗卫生机构、家庭、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。新学期伊始,在福州市科协、福州科技馆以及全市各级教育部门、卫健部门、科协的组织下,近15万师生、家长在9月3日晚共同收看了“开学第一课”近视防控科普直播。
近视防控形势严峻
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9到12月全面开展了近视专项调查,覆盖了全国8604所学校,共筛查247.7万名学生。结果显示:2020年,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.7%。其中6岁儿童为14.3%,小学生为35.6%,初中生为71.1%,高中生为80.5%。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。
今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双减”政策。该政策积极既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,减轻学生、家长负担,也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,对视力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。
直播嘉宾,东南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、小儿眼科主任夏江胜副主任医师特别强调,“双减”背景下,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用眼压力虽然得到缓解,但不能因此增加了课后的用眼压力,日常应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,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,保护视力健康。
直播中夏江胜业务副院长从近视低龄化的成因及危害,近视是如何发生、发展的,近视眼的表现,近视防控家庭自我干预措施,近视防控医疗干预措施五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近视防控的相关知识,指导学生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。
识别二维码回看直播
近视低龄化的成因及危害
近视低龄化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,从门诊观察发现,电子产品的普及和超前教育是引起近视低龄化的主要因素。6岁以前是孩子视力的一个快速形成的时期,眼球发育比较快,如果这个年龄段过多、过早接触电子产品,会影响眼球发育,容易形成近视。
现在社会竞争激烈,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落后,从而提早让孩子接受教育,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、阅读、钢琴、绘画等,这超出了幼小还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的承受能力,容易使近视提早出现。
近视是如何发生、发展的?
近视具有一定遗传性,父母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更高。过度的近距离用眼、户外活动时间少、不良的用眼习惯是引起近视发生的主要后天因素。
学生阶段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,眼轴增长,近视度数发展更快,夏江胜业务副院长罗列了一些常见的不良用眼习惯,如:学习“拖拉症”,眼睛离书本太近,躺着看书、玩手机、平板,歪脑袋看书写作业等。
近视的表现
看物体时经常眯眼
一般人在近视后,看不清东西,就会经常性地眯眼,因为眯眼能够遮挡部分瞳孔,减少光线的散射,暂时提高视力。
频繁眨眼、皱眉、揉眼睛
过度用眼导致视疲劳,使得孩子出现近视,也是孩子眨眼的常见诱因,不能简单当作炎症处理。
看东西时眼睛贴得很近
近视眼普遍都会把物体贴得眼睛近一些才能看清楚,所以当屋内光线正常时,发现孩子离课本或书籍太近时,可能就是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。
歪着头看物体
有些早期近视的孩子会歪着头看东西,因为歪着头能有效减少散射光线对视力的影响,就是所谓的代偿头位。
近视防控之家庭自我干预措施
增加白天户外活动
现有研究表明,“户外活动时长” 是预防近视发生、发展的重要因素, 其保护作用与光照强度有关。每天户外光照至少两个小时,一周户外光照不少于10个小时,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近视。
保持正确读写姿势
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,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为33-35厘米左右(一尺)、胸前与桌子距离应约一拳、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3厘米左右(一寸)。
选择良好的用眼视觉环境
读书写字时要有充足的光线,最好在自然光下,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要从写字手的斜对侧射来。
劳逸结合
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。课间休息时要注意放松眼睛,应到教室外活动或凭窗远眺或闭目养神。
坚持做眼保健操
做眼保健操应注意双手干净,做到穴位准确、手法正确、力度适当。
近视防控之医疗干预措施
警惕虚假宣传
青少年近视一旦形成是不可逆转的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》指出,家长们要警惕“近视能治愈”的虚假宣传,截至目前,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,只能通过科学的矫正、改善用眼习惯等,避免近视加重。
通过医学验光,区别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
在医院散瞳检查后视力恢复,那是“假性”近视;如果散瞳后验光结果仍为近视状态,则为真性近视,需要进行屈光矫正。
科学验配眼镜
通过医学验光,结合个人学习、生活习惯科学验配眼镜。近视度数发展过快的孩子,可考虑配戴OK镜。